觀賞魚發燒友注意! 切勿放生基改螢光魚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7/04/09 23:43

最後更新: 2017/04/09 23:43

分享:

分享:

(梁偉榮攝)

除了食物,觀賞魚亦常見基因改造。斑馬魚自09年起,每年在漁護署的抽查均有樣本呈陽性,而米魚則於2013年首次取樣及發現經過基改。

有研究員指出,一旦於野外放生基改魚,會對生態造成不可預測的影響,亦可能取代本地品種,倡禁止放生。

事實上,漁護署亦擔心有人放生基改魚。該署今年2月向基因改造生物(管制釋出)專家小組提交的報告披露,去年5月向60間本地水族館以及9個郊野公園遊客中心等地派發宣傳單張,提醒基改生物管制條例,特別提醒店主要密封飼養基改魚及採取措施防止放生,也要求店主提醒買魚的顧客。

殷輝水族負責人說,綠仙子(即基改米魚)來自台灣的實驗室,承認魚曾基改,加入其他生物基因所以發出綠光,一直的銷量也不錯,但他稱沒有收過漁護署任何信件。

中大生命科學學院名譽高級研究員趙紹惠估計,商家將斑馬魚等觀賞魚作基因改造,例如加入螢光基因,以增加其觀賞性。過往外國有例子顯示,基改生物對環境造成生態影響,例如加拿大科學家將基因改造技術應用在三文魚上,以縮減其生長時間及令其更健壯,飼養者亦按規定將基改三文魚作獨立飼養,但後來部分基改三文魚不慎流出加拿自然環境中,而基改三文魚原種是來自挪威,導致一段時間下加拿大的天然三文魚數目減少。

如野放基改米魚,香港原生米魚有可能出現同樣窘境。

香港大學生態及生物多樣性學系博士研究生蘇英健指出,現時在金魚街買到的米魚,與本港原生的米魚雖為不同品種,但已有研究證明兩者可以交配並繁衍,雜交會污染本地基因庫,尤其基改魚與本地原生品種繁殖會使品種有更多不確定性。他指,野放非原生的個體會造成不可預計的生態影響,加上米魚繁殖快速,嚴重會令香港米魚族群滅絕。

蘇英健建議參考外國管規入口魚種的方法,如入口時註明用途及有否基改,便於追查來源。他又強調政府應該加大力度禁止放生,才是最有力的方法保護生態。